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Gillian Tett寫《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中文本2016年由三采出版,以SONY為例,它曾經是數位音樂市場的頭頭,1999年這家公司出了許多新型播音產品,不同的部門都推出類似的,形成自打自家人,發表新產品的雀躍讓他們忽略了現實狀況,結果Apple推出iPod系列,幾個月內數位音樂市場的寶座就換人(在Walter Isaacson寫的《賈伯斯傳》也可以看到),SONY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我們可以用組織管理的概念來思考內部不合作、沉浸於過去光榮、員工不願改變等情況,也讓我們理解了許多人性層面。

 所以我們知道臉書使用人口已破了十億,號稱世界上第三大國(網路國),單這樣看,假設每個臉書員工要照顧的"國民"是有限的,那勢必要招收更多員工來協助管理這個網路國世界,最近超過一百五十名員工了吧,臉書老大祖克伯能不多少犯愁嗎?

瑯琊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ilip Zimbardo的《路西法效應》可以說是呼應上面所提的,也是講人理性-非理性之間的變化,作者是以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著名的心理學家。這個實驗是這樣的:用金錢為報酬錄取了若干名身心非常健康的大學生,並隨機分配一半人扮演監獄管理員(俗稱的獄卒),一半扮演犯人,結果大學生變成暴動、崩潰的犯人和殘暴的監獄管理者,試驗最後不得不終止了,路西法在聖經裡是上帝的天使,不知覺中最後墮落成惡魔, 因此這個實驗的結果被稱為路西法效應,情境力量對我們人的影響以及如何抗拒壞的情境影響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瑯琊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